某地养老社会保障的调研提纲怎么写?某地养老社会保障的调研提纲怎么写?

某地养老社会保障的调研提纲怎么写?



1、某地养老社会保障的调研提纲怎么写?

某地养老社会保障的调研提纲怎么写?



2、某地养老社会保障的调研提纲怎么写?

关于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2010年度工作安排,3月份以来,在市政协副主席赵南军的带领下,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以市区为重点,就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专题调研组听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情况通报;赴各区和江都市召开部门以及街道(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了解我市养老和医疗保障情况,听取意见,并赴外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的基本现状 近些年,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坚持民生为本,初步建立起以养老和医疗为核心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1、党委政府重视,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情况进展较好。自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9年以1号文件形式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就养老、保障、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民生问题出台有关政策意见,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维扬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社会保障1体化的意见》,初步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接轨、可转换的社会保障局面。市和各县(市、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的投入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从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定比例的缴费补贴,如新农合的各级财政补助从2003年的人均20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120元/年,从无到有,逐步增长;据统计,市、区两级财政2009年用于城乡居民参保补贴的开支为8659万元。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强化服务,积极推动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通过稽查和服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卫生部门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网络,全面部署推进新农合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努力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统筹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提供,以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民政部门加强了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全面建立了城乡5保、特困医疗、临时救助等政策相配套的补充养老及医疗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城乡“3无”老人养老补贴工程,标准逐步提高、范围不断扩大。

2、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且对接通道开始打通。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构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实行多年,制度较为完善,目前覆盖了市区各类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32.14万人,9.25万退休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待遇连续9年递增,目前市区人均1395元/月。2005年开始建立包括养老在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即征即保率达100%,覆盖了市区7.3万名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3方筹资,“个人帐户与统筹帐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7年在我市启动,市区参保农民8.9万人。为统筹城乡发展,维扬、江都积极探索,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接方面建立了通道,制定了农保转城保的接续办法,打开了农保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转换通道。

3、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构成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质态良好,报销待遇稳步提升,2009年底,市区参保职工46.23万人,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医保目录范围内平均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80%与90%。2007年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职工医保范围之外的“老年居民、特困居民、未成年居民、1般居民”通过不同缴费、补贴标准的居民医疗保险,纳入医疗保障,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2009年底,市区25.9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其中包括7.7万名在校大学生,筹资水平400元/年,目录范围内报销达6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2009年为人均120元,其中个人交纳30元,由于个人缴费标准低、住院补偿为主兼顾门诊,平均报销补偿率为45%,大病报销支付上限1般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最高可达10万,因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参合积极性提高,2009年底,参合率达99.8%,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2、推进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畅通城乡社保通道,推进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发展,扩大统筹范围,实行省级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已迫在眉睫。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推进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由于我市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57%,财政补贴压力增大、逐年出台的政策之间衔接不够等原因,使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推进面临1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覆盖不全面,养老和医疗保障尚未完全实现应保尽保。养老保险方面:1是新农保实施后,城乡居民中还有两类对象未纳入养老保障体系,1种是男60岁、女55岁以上不到70岁的城市无业居民,1种是2005年前被征地农民中的非就业人员,养老制度上还有空白点。2是仍有少数开发区(园区)企业、流动性强的餐饮娱乐服务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尚未为所有应参保职工缴纳保险;原已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改制企业1次性买断工龄的职工、部分失业人员因续保的缴费标准偏高而断保。3是城镇无业居民和部分低收入就业人员虽可选择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保的方式,但因没有经济能力而游离于社保之外。4是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刚刚进入准备阶段,相关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医疗保险方面:1是由于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含灵活就业人员)不能参加缴费水平较低的居民医保,导致部分低收入就业人员在养老保险续保难的同时,失去医疗保障;2是部分困难企业职工退休时没有能力1次性补交最低参保缴费年限差额和“余命年”费用,面临断保的可能。

2、发展不平衡,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差距较大。1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差距有扩大趋势。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连续9年以10%的速度递增,目前市本级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达1395元/月。而农村的养老保障待遇较低,参加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人均60元/月,失地农民的养老补助平均也仅140元/月,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2是城乡医疗保障待遇有差距。近年来,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绝大多数农民每年自缴30元就能享有医疗保障,但由于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新农合报销比例则随医院级别的提高而递减,农民进城看病的大部分费用仍由自己负担,大部分地区还不能即看即报,因而农村居民享有的医疗保障实际待遇低于城市居民。3是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大。城镇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较高,基础较好,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效率较高;而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还较为滞后,工作方式及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3、政策不衔接,社会保险难以有效接续转换。1是目前养老医疗保险工作维扬、广陵、开发区已与市社保中心联网申报,有关制度和政策相对统1。但邗江区政策规定与市不统

1、征缴基数、征缴比例、享受待遇与市不1致,信息数据系统与市社保中心不衔接,市级统筹没有实质性形成;区域内在农保转城保方面也未建立通道。2是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各不相同,且缺乏可持续性。2005年之前被征地农民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设置,而2005年后设立的基本生活保障根据1次性划转金额的不同,最低享受60元/月、最高享受230元/月,其他多为110元、135元、170元/月等补偿标准,由于划转的土地补偿金额是有限的,逐年用完后,将难以为继。3是社会保险制度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机制。我市扬府发[2008]140号文《关于进1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意见》中对被征地农民、户籍农民及参加农保者参加或转入城保,以及对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进入、有效衔接都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存在诸多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如被征地农民个人帐户如何折算城保缴费年限,折算缴费年限后的城保费用如何缴纳,医疗保险相对独立,缴费年限也不能相互确认等,因此无法实现真正融通和有效接续。4是管理资源分散,政策机制“碎片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主管,而城镇职工医保与城镇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社会救助则由民政部门负责,相关政策规定及工作机制不尽相同,各有1套互不相连的独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出台政策时缺乏沟通协调,存在管理成本浪费和政策之间的冲突。如新农合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参保,导致外出务工就学的家庭成员重复参加医保,而政策又明确规定不能重复报销,又如乡镇企业职工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合,但却不能转入城市居民医保。

4、宣传不到位,相关政策普及不够。1是对公共财政普惠城乡居民,加速推进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的紧迫性认识还需进1步提高。2是对近年来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的1系列法律、规定和政策,如劳动合同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全国范围内转移、流动人员医疗保险跨地区跨制度转移办法等培训宣传还不到位,调研中,社区干部普遍反映对具体政策缺乏了解,面对群众咨询难以解答。

3、推进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推进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让全体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市委“坚持以民为本,建设幸福扬州”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此,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障由制度的广覆盖到对象的全覆盖。1是持续强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根据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条件出发,全面贯彻实施市政府2008年140号文件精神,细化政策措施,制订配套规定,消除保障盲点,继续扩大养老和医疗保障范围。1方面,针对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服务行业参保率低的现实状况,按照市政府文件精神,通过分期缓缴等方式,鼓励参保,将更多的就业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另1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进1步通过强化劳动监察、社保稽核等途径,督促所有用人单位及时参保和足额缴费。2是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市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要积极筹措新型农保基金,保证资金到位,在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居民参加更高水平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在不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稳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3是区别对象,将助保制度落实到位。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城镇困难居民参加社会保险,使中断社保关系的特殊群体,社会保险关系能够接续。如对于年龄偏大、收入偏低、就业能力偏差的下岗失业人员,出台优惠政策,通过认真落实我市相关社保补贴政策鼓励参保;对因其他历史原因未能参保的边缘人群,加大助保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政策,对城镇无业居民,按照有关条件,纳入基本养老保障范围,保证其老有所养。4是切实解决居民医保问题。破除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壁垒,通过加强审核等方式允许困难职工和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灵活就业人员选择城镇居民医保,解决其医疗保障从无到有的问题;调研中了解到,为解决部分以灵活就业身份退休的职工和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的医保缺失问题,2005年广陵区通过“33制”筹资模式,即财政、集体、个人共同出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区内所有退休职工病有所医的难题,这1做法可以推广。

2、加大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差距。1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投入及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是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机制,逐步加大新增财政用于养老和医疗等民生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根据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城乡养老水平,在承认城乡待遇合理差别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待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报销比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待遇适当均衡。3是研究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是当前市区需要解决的突出个性化问题,调研中了解到,如果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和医疗及其他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好,35年后将会给当地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影响稳定。建议政府加强对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包括即征即保制度实施前人员情况的深入调研,采集信息,摸清底数,针对实情,通过增加筹资途径,逐步建立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就业培训等1体的保障制度,创造条件,尽快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后顾之忧。4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障资源。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机制,将优质卫生资源从城市引向农村,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引导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才支持农村,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增添必要的医疗设施,加强基层合管办力量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市级以上大医院的监管力度,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评机制,江都市通过签订新农合协议的方式对各定点医院实行动态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可予以借鉴推广;畅通简化登记、缴费、申报、结算、核报等程序,让农民能就近享受到更好更高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多实惠。5是实施城乡70岁以上居民老年补贴以后,根据财政承受能力,逐步实行60---70岁城乡居民老年补贴制度。

3、加大创新力度,切实实现不同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转换。1是建议政府对我市的各不相同做法进行研究归类,梳理各地遗留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市域内逐步制订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原则统1,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根据社会保险省市统筹的相关实施意见,围绕“统1制度政策、统1缴费标准、统1支付项目、统1计发办法、统1管理规程”的目标,尽快做到市区范围社保政策“同城、同标准、同待遇”,首先要解决好邗江区进入市级统筹问题,为过渡为省统筹创造条件。2是“立足于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解决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的方式方法,对已有的相关原则性规定,配套有关操作细则,畅通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的渠道。建议借鉴已在外地实行的相关做法,逐步打破身份界限,建立统1制度体系下的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充分考虑城乡居民收入的现实差距,按照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原则,摸索创立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套餐制”,设置多层次的缴费标准和多档次待遇的选择,由城乡居民依据自己需求,自主选择缴费,最终在待遇上体现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差别。3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围绕社会保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强调研,研究相关政策,制定工作措施。对养老、医疗等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保障政策出台前,通过“公示制”、“听证制”等多种渠道,以民主的方式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真正使城乡居民知情受惠、好事办好、好事办实。明确牵头部门,强化工作权威,保证出台的政策之间连续,部门与部门之间政策衔接,做到决策科学化。4是建立互通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从我市实际出发,寓监督管理于1体,理顺我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之间的管理关系,避免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加强包括新农保、新农合在内的养老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议利用“金保工程”系统,建立市区信息数据库,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参保人员“同人、同城、同库”,医保实现“1卡通”,业务流程和经办服务规范化,逐步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相互转换和衔接。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有关政策的普及程度。1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城乡社保工作,健全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城乡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既要考虑GDP,更要关注民生,考核杠杆逐步向民生方向倾斜。2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创办社保专栏、专版、专题等节目,利用社区橱窗等形式,积极广泛宣传各类养老医疗保障政策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规定以及有关操作程序等,使惠及民生的社保政策深入人心,引导企业职工等各类就业人群及全体城乡居民了解支持相关政策并积极参保。3是加强对基层工作机构人员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政策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对国家、省及我市出台的养老医疗等各类社保政策法规,特别是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的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水平,使他们深刻理解掌握各类社保政策,增强工作主动性,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促进我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工作走上1个新台阶。

人大要调研民政养老怎么写调研提纲



3、人大要调研民政养老怎么写调研提纲

第1部分:历史沿革第2部分:现状第3部分:存在问题第4部分:相关建议 。

跪求毛邓3调研报告(5000字以上)



4、跪求毛邓3调研报告(5000字以上)

浙江省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5、浙江省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进1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面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促进地质工作改革和发展,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组织由中矿联地质勘查协会、部信息中心和经研院等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07年6月4日~11日到浙江省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了地勘单位近些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基本经验和成效,地勘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和体会汇报如下。

1、调研的基本情况为了作好调研,调研组出发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和调研提纲,拟定了重点调研的基层单位和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地勘局及有代表性的基层地勘队伍,采取了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基层,了解了不同类型地勘队伍在近些年,特别是《决定》出台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积累的主要经验,存在的重大问题,倾听野外1线地质队伍的心声。这次调研,在了解浙江省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深入调研了浙江省地勘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浙江省第十1地质大队。通过调研,了解了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总体来看,《决定》颁布后,地勘单位进1步明确了地质工作的任务和方向,使大家统1了认识,增强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地质工作正在走出低谷,地质工作作为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作用正在凸现,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工作环境不断改善,生活待遇不断提高,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但地勘队伍还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住房紧缺、人才短缺、技术装备陈旧等。

2、浙江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浙江省地勘单位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积极稳妥、推进有序,其基本特点:1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明确了地勘单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比较好地解决了地勘职工的社会统筹(进入地方养老统筹)问题,保持地勘费年均以8%的增速,为地勘单位进1步深化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宽松条件;2是属地化地勘单位实行了有机整合、和谐发展,除了少数仍未属地化的地勘队伍外,属地化的地勘队伍进行了有机整合(约占地勘队伍总人数的80%),归属地勘局统1管理,有利于地勘队伍的统筹协调;3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求发展,充分发挥地质工作作为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的多功能作用,融入地方经济,壮大地质产业,拓展服务领域;4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事企分开、稳步推进,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有利于调动地勘队伍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地勘经济的发展,把改革、发展与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1)政府规范管理、营造市场氛围,推动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浙江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注重规范管理,为地勘市场的发展创造氛围和机会,为地勘单位进1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实际管理中,从规范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储量、地质勘查和地质环境等管理职能出发,积极培育和拓展商业性地勘市场,形成了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规划、储量审核和动态监测、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制定、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等内容在内的地质勘查市场。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省先后完成了省、市、县3级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研究制定并出台了《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1步规范建设用地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审核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地质勘查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积极推动和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初步统计,近几年全省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相关的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储量、地质勘查和地质环境调查等商业性地质调查项目每年在500个以上,其中2006年各类商业性地质调查项目合同金额达3亿元以上。通过不断拓展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1方面满足地矿行政规范管理的需要,另1面也为地勘单位赢得了市场,推动了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2)坚持事企分离,不断深化改革浙江省坚持按政事、事企分离的总体目标和方向,按厅管政务、局管事务的总体思路履行各自职能。省政府明确省地勘局为省国土资源厅归口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原地矿部地勘局、核工业地质局、有色地勘局等属地化后成立地勘局,统1管理,局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地质队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地勘单位职工的社会统筹已经完成,队伍比较稳定。根据国家体制改革的精神和省政府的要求,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地勘局为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局;地质队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按编制定编;地质队下属企业实施事企分离。在改革中,实行事企彻底分开运作:地勘单位内部1部分从事公益性地勘工作、管理工作和基地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明确为地勘(事业)单位,而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性的2级法人单位(或非法人单位)明确为企业。具体做法是:1是在产权关系上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明确地勘单位为投资主体,企业为经营主体和利润中心。地勘单位作为出资人拥有相应资产所有权,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拥有法人财产权。地勘单位按出资额享受相应权益,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是有效地对地勘费进行管理,地勘费主要用于发展,由地勘单位控制并通过投资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地勘费的有效运作来提高资产的质量和数量。3是彻底改革人事干部管理制度。地勘单位领导班子与企业领导班子分开。企业优先吸收地勘单位职工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聘用关系。地勘单位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水平所需的高级地质专业人才和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所需的相关人才由地勘单位引进,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签订聘用合同。4是确定地勘单位的考核制度。事企分开运作之后,地勘局对地勘单位班子的考核内容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地勘费的使用、职工队伍的稳定为主,加上班子自身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地勘单位对企业只考核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领导班子政绩,并按投资者享受相应权益。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重点加强内部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特别是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自1984年以来就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1999年对新进大学生实施聘用制管理,合同3年1签,解决能进能退问题。(3)融入地方经济,拓展地质市场浙江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地质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发挥地质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融入地方经济,是1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这方面,浙江省与江苏省有着相似之处。浙江地勘队伍在注重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趋势、新发展上,利用各种地质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服务于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拓展地质市场。1是大力发展地质勘查业,为国家和浙江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保证。地勘队伍充分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对近50年来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大局。首先,不断提高浙江省各项地质工作程度,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保证;其次,积极承担省、市、县政府交给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任务,为当地政府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性、高层次的服务。2是协助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工作。随着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工程的增多,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事故急剧增加。地质灾害已被列为浙江省4大灾害之1,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浙江省政府每年都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各地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许多地方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地勘队伍多年来1直为地方政府治理地质灾害提供技术支撑。3是积极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引进新理论、新方法,向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探索,不断拓宽地质工作服务范围。如农业地质方面,通过测定农业土壤化学元素、粮食作物的生长环境、名特优农产品地质环境等方面研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玉环柚、黄岩蜜橘、临安山核桃、西湖牌龙井茶等名特优农产品的品质,扩大种植面积找到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为农业地质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4是发挥工程勘察技术优势,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工程勘察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核电站等国家和省的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各项基本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提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服务,为各项建设施工项目提供技术参数和各项质量检测服务。(4)贯彻决定精神,明确发展方向,壮大地勘产业在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后,浙江省召开全省地质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加强地质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及时部署有关工作。有关地勘单位进1步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未来发展战略。如地勘局提出全力加强地质勘查工作,1是要加强找矿,2是要加强地质环境工作。浙江第十1大队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对全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十15”的整体发展思路:1是进1步加强地质勘查,争取在资源开发方面有所突破;2是巩固发展工程勘察业,加强技术创新、创建品牌、强化产业延伸;3是适度发展有市场需求、有较好效益且有1定基础的其他产业。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壮大地质勘查业,积极引进人才,自筹经费加强勘查,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中西部地区及境外矿产勘查,加强技术更新,积极与加拿大等合作开展深部找矿工作。(5)重视机制完善,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在地勘队伍改革与地勘经济发展中,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稳定职工队伍已成为地勘单位的共识。在管理中,主要是进1步完善和加强责任制管理、资产管理、分配管理、安全管理、基层管理等。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狠抓质量管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浙江省地勘局第十1大队以产权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企业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自1999年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以来,质量保证制度趋于完善,运作日趋规范,质量管理形成了明确目标→工作策划→实施→检查→分析改造的1套工作流程。浙江省地勘局第十1大队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共担风险的事企制度。十1队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模式:1是对队属所有2级单位,逐步构建起大队与所属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并通过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大队与所属单位责、权、利关系;2是大队对投资新设立的企业,基本采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吸收的投资主体以社会法人投资者为主;3是对大队原有2级全资企业进行改制。经省厅(省局)批准,完成了对浙南地质工程公司的股份制改造;2002年下半年,又完成了对温州工程勘察院的改制;4是在改制过程中,对硕普公司、浙南公司、勘察院进行了经营者持股试点,较好地解决了企业长远利益与经营者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5是完成了温州地质发展有限公司的改制,为今后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基础。现更名为浙江华坤地质发展有限公司,其中职工持股会占58.6%,十1队占41.4%;初步形成了集团性发展的框架,为今后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也为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企分离后地勘单位企业化奠定了基础。

3、地勘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浙江省地勘单位在改革过程中,思路比较清楚、目标明确,对于养老统筹等重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当然,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尚需进1步解决。(1)住房条件艰苦,货币化补贴难到位从浙江地勘队伍整体来讲,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基本对半,离退休人员众多,历史欠账较多、发展负担沉重,在所有历史遗留问题中,住房是最为重大和突出的问题,住房条件普遍较差,货币化住房补贴缺口巨大。(2)基础设施陈旧,更新困难重重基建投资列入省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问题。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我省地勘单位的基地建设、职工住房等问题十分突出,急需维修改造和搬迁,省政府对此问题十分关注,下1步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工作。(3)地勘队伍市场竞争力不强地质队伍基础差、底子薄,在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例如浙江地勘局人均净资产5万元,不足全省人均的1半,与其他大型国有企业的差距更大。(4)不同性质地勘队伍的发展不平衡从浙江省内地勘队伍发展情况来看,属地化的地勘队伍发展环境比较好,并入地勘局的队伍,包括原核工业部、有色局等地质队伍,养老统筹等问题基本解决。而尚未属地化的冶金、煤田、建材等发展环境有待完善,未属地化的地勘队伍困难更大。

4、体会与建议浙江省作为比较发达的省份,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也较快,省政府已经确定地勘局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明确了定位和定编方案。其改革与发展需要在国务院的宏观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1)加强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宏观指导从调研看,大家共同意见是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地勘单位发展,调动地勘职工的积极性。各地方改革进程有所差别,需要进1步加强对国务院文件的宣传和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研讨,统1认识,坚定信念,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坚持地勘单位企业化的大方向,各省(区)应因地制宜推进改革。(2)稳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进程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自1999年地勘队伍属地化以来,特别是《决定》出台后,地勘单位抓住机遇,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求发展,整体效果不错。但是鉴于地勘队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包袱沉重,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地勘单位没有地勘事业费难以存活,仅靠地勘事业费难以活好,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改革,以和谐、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根据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方向,稳步推进地勘单位企事分开的改革进程,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提高地勘单位的竞争力。对于地勘单位的改革,大家建议要充分发挥省(区)人民政府的作用,因地制宜。(3)进1步规范矿业权市场矿业权是地勘队伍发挥作用的基本生产要素,规范矿业权是加强地质工作的基本保障。随着《决定》贯彻的深入进行,地勘单位面临着尽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地勘单位只有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更好地进入市场,走向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地勘单位除了要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在地质勘查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外,资本的积累也至关重要,其中获得矿业权是1个主要途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瓶颈”日益显现,人们对资源的占有欲也日益强烈,在矿业权的申请和获取过程中,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矿业权的申请、登记过程中存在矛盾,需要进1步规范矿业权市场,营造科学、平等、和谐氛围,促进矿业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4)切实加强地勘行业管理《决定》明确提出做好地勘行业管理,要求国务院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真履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职能。从调研来看,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同时也存在许多共性问题,需要切实加强地勘行业管理和指导,1是做好对地勘行业的宏观指导,统1思想和认识,例如组织召开全国地勘局局长会议;2是加强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交流,互相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3是统1标准和规范,如现行的地质勘查价格体系主要是针对国土资源大调查指定的,难以满足地质勘查市场发展的需要,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和制定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地质勘查定额标准体系。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