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统计转型尚未到位,构建新型社会保障统计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基础工程。南京财经大学林治芬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理论、实践、统计资料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线和体系构成,为中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统计提供理论和设计参考,推动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标准的建立及其国际比较。这项成果的创新之处有: 1.提出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标准问题。成果全面分析了国际社会保障统计现状,认为当前各国及各国际组织有关社会保障的统计口径差别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本身包括的项目内容和形式不同,二是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的方式和范围不同,三是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费是否包括在内。由于没有国际通用的社会保障统计标准,社会保障统计信息难以进行对比,严重影响着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制约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方向道路的选择,理论界亟须加强对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标准的研究。 2.提出中国社会保障统计转型命题和发展趋势预判。成果系统梳理了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以生产统计为主,从1986年开始国家统计年鉴中增加了民政福利救济统计,1990年增加了保险福利费统计,2001年增加了失业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统计,2007年社会保险取代保险福利统计,连同公共财政中不断增加的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我国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的新型统计体系初步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势必成为一个独立的统计大类。 3.厘定社会保障统计的内涵和外延,提出调整有关部门分工的建议。成果提出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应包括10类内容,涵盖五大部门。与理论规范相适应,应将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统归民政部门管理和统计;新农合统归人社部门管理与统计;职业介绍统计从就业与工资大类中分出,与失业保险合并组成就业保障统计;劳动关系等劳动管理内容排除在社会保障统计之外;实行国家统计局的综合统计与民政、人社、住建、卫生、财政五部门的分项统计相结合。 4.提出以社会保障统计信息需求为主线,以分类分层为重点,以第三方立场设计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成果探讨了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出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建构要服从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满足政府、社会、民众和理论研究的需要。中国近期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社会保险统计以健全为主,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统计以规范精练为主,财政社会保障统计以协调衔接为主,住房保障统计以加强建设为主,就业促进统计以体系归类为主。 5.提出四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检验和修正。成果以描述反映、监控管理、理论研究、绩效评价四大功能需求的复合为逻辑主线,以制度覆盖、待遇水平、负担程度、财务可持续、政府贡献比、公众满意度为核心,设计了包括29个核心指标和39个基础指标在内的四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厘清其中三个基本分类的复合:一是理论标志与实践标志分别采用,二是城乡与社会保障内容的复合分类应“先项目、后城乡”,三是基本与补充两个层次社会保险与其项目的复合分类应“先层次、后项目”。 6.提出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的汇总方法和其他操作性建议。在民政、人社、住建、卫生、财政五部门社会保障支出相加的基础上,扣除其重复部分,得出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而不是在各部门的支出中扣除,以保持各部分的独立经济意义和社会保障总量信息的准确。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均应区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统计其收支余;“社会保障/GDP”不是水平而是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养老保险负担指标不是抚养比而是赡养比;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两大核心指标中的“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应采用全口径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则应采取财政口径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社会保障基本术语的中英文对照等等。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