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谁是中国养老服务主体力量

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



1、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

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现在我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此文篇幅较长,全文8355字,缺乏耐心或不感兴趣者慎入。我爸今年65岁,前段时间突然中风住院。因为家人都在外地,我只好请假到医院照顾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我爸是急性脑梗死,而且是非常关键的脑桥部位。去医院时由我搀扶着他还勉强能走,紧急住院后,他的病情迅速恶化:双腿无力,左手及整个身子左侧慢慢失去知觉,说话越来越含糊;住院第1天下午开始无法正常排泄,第2天就小便失禁了。为了照顾他,我连续两个晚上没有睡觉。入院第2天,从早上6:30到10:30连续4个小时伺侯他排泄再给他擦洗全身换完衣服后,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呢?我似乎开始有点理解了。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孝子,反正我从小到大在父母眼中都很听话。即使爸爸脾气性格有点偏执,但我始终牢记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古训,不仅从来没有指责过他,还要时不时默默为他的不当言行善后。最近两年,爸爸结束了大半辈子在外颠簸的生活回到家里,相处的时间多了,发生磨擦的机会也多了。为了家里的安宁,我开始就1些具体的事给他1些建议,他也难得地每次都认真听取我的建议。尽管听完后好些方面他还依然故我,不过他开始明显地对我产生了信赖。在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在照顾1个小孩,只不过他是我爸,1个非常听话的老小孩。我还要上班,姐弟又远在外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能否1直耐心照顾我爸,我们到底能撑多久。他在医院的每1天对我们彼此都是1种煎熬,所幸随着治疗的深入,他逐渐好转,在住院18天后就病情稳定出院了。与那些长年卧病在床甚至无法动弹的病人及其家属相比,我知道我和我爸都非常幸运。尽管事发突然导致偏瘫、失禁,但住院期间他还能自己吃饭,头脑非常清醒,出院时偏瘫的部位已经逐渐恢复知觉和力气,而且是他自己走出医院的。经历此事后,我决定将自己在医院照顾我爸时对“久病床前无孝子”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写下来,尽管可能历时不长感受不深,但对此事猝不及防的我身心都遭受巨大的打击,希望分享出来能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写作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了类似话题,发现寥寥几篇内容基本雷同,且言之泛泛,不知这个话题非常敏感还是另有他因,不过更加坚定了我写作此文的决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忠”“孝”治国,“孝”是每个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选任人才时的1条重要途径。自古至今,哪怕再不孝的人,也怕别人戳自己脊梁骨骂自己不孝,所以即使装也要装出来,因此中国从来不缺孝子。我认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关键1在“病”,1在“久”,尤其在“久”。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人人皆有可能发病,只要不是大病、恶病,就很少会牵连到不孝这个层面;即使得了大病、恶病,若是根本来不及治疗病人就猝然离世,或是治疗有望、在经济和护理方面没有太大的负担,也不至于将为人子女者逼得背上不孝的骂名。怕就怕不仅得了大病、恶病,而且耗时长、花费大,那么不管有无治疗的意义,也不管家里人多人少、经济宽裕抑或紧张,都有可能生生把人逼得落下不孝的口实。尤其在经济条件日渐改善但生存环境却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得大病、恶性疾病的几率远超过往。如果按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久病床前的不孝子孙比比皆是,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3缄其口罢了。据报道,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5分之

2、全球老年人口的4分之1,比现在美、英、德3个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就有近40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在我国,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已成为第1位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或永久致残。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有吸烟者3.5亿,超重和肥胖者2.4亿,高血压患者2.2亿,血脂异常者2亿,糖尿病人近亿,这些都是卒中的高危人群。此外,恶性肿瘤、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都在致死病因的前十位,这些疾病困扰着很多家庭,也警醒着每个人。任何时代都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可以置身病外,更何况生在这个疾病高发的年代。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也并非只能束手待毙,因为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可防可控的。在这点上,扁鹊3兄弟医术高低和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颇能说明道理:医术最高明的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其次的2哥治病于病情初起时,最低的扁鹊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蔡桓公病在尚无丝毫征兆的腠理时,不仅拒绝扁鹊的好意,还背后讥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等到病入膏肓感觉体痛时,已经回天乏术了,扁鹊只能逃走。遗憾的是,世人往往如蔡桓公般疏于对疾病的防范,等到发作时则悔之晚矣。如果我们在事先有防范疾病的规划、事后有勇于面对和及时调整的积极心态,1定可以大大降低“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概率。那么,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困局呢?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医院第1次给爸爸擦洗身子时,我闻到了1股熟悉的味道。2005年中秋节那天,我在老家给爷爷洗澡时,他身上也是这个味。当时我就想,可能人老了身上都难免有这种味道吧。爷爷因病卧床较久,尽管我用心给他剪了头发、刮了胡子、全身洗净后换了干爽衣服,身上还是有味。但那天我给躺在病床上的爸爸细心地擦完身子换好衣服及后来他能下地时在卫生间给他洗澡换衣后突然发现,那股味道没有了。由此我想,人到老年固然会带来1些无法避免令人难以忍受的现象,但若是自己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最起码不至于在卧床不起需要照料时遭亲人嫌弃,更不至于在生活尚能自理时就让人捂鼻皱眉敬而远之。否则,什么时候都容易令人嫌恶。我们都知道,不管健康与否,饮食都有好多禁忌。俗话说病从口入,就是提醒人要忌口,已经患病的人尤其要注意。据我爸说,我爷爷还健在时他就已经有高血压了,但他从来不服药也不忌口,却1直没事,所以他根本不当回事。近两年在家更是如此,米酒、啤酒、白酒轮番上阵,肥肉、猪脚之类的隔3差5,就差没把戒了几十年的烟复吸回去了。搞笑的是,他1边酒肉不断,1边天天服用姐姐专给他买的保健品。在减了几十斤后仍有150多斤体重的他不喜欢运动,经常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玩手机或睡觉。我们劝他戒酒限肉,他却说以前没条件,想吃吃不着,现在有机会要补回来;劝他不要成天坐着,要多走动,他置若罔闻。住院期间有天微信视频时我弟叫他以后别再喝酒吃肥肉了,他1下就痛哭失声;出院回家后我提醒他要懂得爱惜自己,听我说到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动不了而我也拖不动他时那种崩溃和绝望,他瞬间泪如泉涌。前不久,美国癌症协会下属的《肿瘤学年鉴》杂志上发表的1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52%男性癌症患者以及35%女性癌症患者的死亡都归因于可控因素。研究人员首先从国际癌症研究署以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报告中确定了常见的可控致癌因素(包括吸烟、2手烟、饮酒、水果蔬菜摄入不足、体重超重、不运动和致癌感染等),随后又从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获取2013年癌症患者死亡以及新增案例的信息,并获取了这些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的暴露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理论上大部分癌症患者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都说求人不如求己,这个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始终还是自己。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保健等生活习惯,将最大限度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从而降低依赖他人的几率,也就自然能够大大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1旦因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了,也就意味着你的生命质量可能要大打折扣了。

2、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送我爸就医前准备证件时,他突然告诉我,今年的医保因错过时间所以没交,我非常无语;当得知是急性脑梗死,我顿感世界1片灰暗,因为1听病名就足以把人吓晕,何况我对此病1无所知。办好住院手续后医生把我叫去,征询我对治疗方案、用药种类的意见,然后让我在1堆材料上签字,这些不外乎提醒我对我爸的治疗可能存在人财两空的风险以及万1出事免于追究他们的责任。我根本没有考虑和选择的余地,进了医院,只能1切寄望于医生的医术和职业道德。除了照顾我爸和支付治疗费用,其他的我实在无能为力。以前没条件为爸妈购买健康保险,等有条件时爸妈已经超过年龄失去购买的意义了。原本还指望居民医保能报销部分费用,但我爸亲手断绝了这点希望。虽然我有姐弟3人,但收入都不算很高,负担又很重。我不清楚我爸能否痊愈,需要花多少钱,万1治不好或落下后遗症,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想到这些,我忧心如焚。幸好后来打听到可以补缴居民医保费,我第1时间补办了相关手续。我觉得对大多数人而言,导致“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时间之长,也不是精力消耗之多,而是难以承受的治疗费用及其给病人家属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这往往成为压垮孝子的最后1根稻草,因病致贫、因病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例并不鲜见。即使在今天,越来越多崛起的中产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久病”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小觑,更何况仍然难以避免人财两空的局面呢。人们经常说不怕1万,就怕万1。有可能上1刻我们还相信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下1刻就面临不测张皇失措。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点什么,以免在意外来临时束手无策。据称,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法定人群覆盖率超过了90%;医疗保险也已覆盖13亿多人,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1.6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已基本覆盖城镇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同时,我国已经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大多数省份推行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坚持每年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建立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等制度,对老年人出行、就医等实行优先、优惠服务。目前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34岁。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申办低保证、1卡通等有国家政策扶持的证件,每年定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居民医疗保险费。尽管居民医保的缴费额逐年上涨不断引发质疑,但我们要知道这不是针对个人,如果违规收费迟早会得到更正。但若因不满而错过缴费期或断缴,虽然现在政策允许补缴,万1事发还是会或多或少影响自己的利益。1般的住院医保都能报销50%左右,我爸出院结算时因为受补缴时间影响略低于这个额度。而且按国家现行的政策,属于精准扶贫对象的家庭成员得了好些大病只需最高自付10%最低3%,得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出院后还可以申请长期享受医保。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减少了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更使得贫困家庭不至于因病被逼上绝路。此外,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购买作为居民医保补充的商业保险。现在的商业保险种类繁多,而且不少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毕竟,万1得了大病,即使有居民医保,在如今住院动辄几千起、做个手术以万来计算的情形下,自费的部分也不是小数。保险业务员喜欢说:“当重疾来袭,能给几百的是你朋友,能给几千的是你亲戚,能给几万的是你家人,唯有保险,能给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不需要还也不用欠这份人情。”不得不说,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正确理解相关政策并运用好保障工具,就能最大限度地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宁筑起1道坚固的屏障。

3、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我爸是在凌晨紧急住院的,被安排在急诊科病房。我妈从外地赶回来前的几天里,我们父子俩在医院相依为命。住在狭窄拥挤的病房里,忙碌到彻夜不眠,甚至忘记转头看窗外的天空。我爸明显恶化的病情和我外出买饭时看到的阴雨中惨淡的天空,让我的心情极度压抑。不过,我和我爸始终保持了沉默,甚至,在我如夸孩子般夸他能自己移动1点时他脸上还会流露出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笑容。但我知道,我们的心都在滴血,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转到神经内科ICU后,病房大多了,其他设施也好得多。邻床坐在窗口正自己洗脸的叔叔安慰我们说,来了这里就别怕,想开点,他已经第2次中风,来时比我爸的情况还严重,治疗1个星期,现在已经基本痊愈了,医生安排他在第10天出院。听了他的话,我灰暗的心空总算透进了1隙亮光。我妈来到医院后,看到她的那1刻,我和爸爸都像孩子般难以自抑地哭了。这种情况我妈比我见得多,她安慰我爸说,病了就听医生的话,把心放宽些,这样才能好得快。我妈来了后,我的工作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我爸的情况逐渐好转,我们也不再如之前那般紧张害怕。由此想到我的姑姑。她在2006年因身体不适多次治疗不见成效,后来我带她到市医院检查,结果让我觉得有如晴天霹雳---宫颈癌中晚期。当时,医生向我询问姑姑的年龄后叹息1声:“可惜了,这么年轻!”我不敢告诉姑姑检查结果,只是私下告诉了在外打工的表弟,然后安排姑姑住进了肿瘤医院。姑姑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不过她并没太在意,在医院积极配合医生的保守治疗。几个月后出院,再定期回医院复查、化疗。都说她这种情况过不了多少年,但她出院后继续像以前1样料理家务、照顾孙儿、下地干活,说话时仍然嗓门挺大。如今11年过去了,她仍然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至我们都忘了她是1个得过癌症的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1个癌症大国,每年全国癌症死亡人数大约有280万,同时新增癌症病例大约430万。未来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这1数字可能会更大。有的医生说,十个癌症病人中,只有1个是被医生治好的,有两个是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得以治愈的,还有7个则是被吓死的。这不是段子,而是活生生的事实;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对于久病在床的病人和家属而言,保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新闻上报道的被唤醒的植物人和康复的癌症患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病人和家人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生活绝望,也才有可能更快迎来希望的曙光。

4、相互理解与照顾我妈告诉我,同病房的叔叔阿姨都说,每次我在照顾我爸时,他表现得特别安静特别听话,我不在时他又恢复本色了。比如叫他白天不要睡觉,要多下地走动,按医生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但他不太愿意起来,1不留神就睡着了;到了晚上他睡不着,就不停地发出各种声音,搅得其他人不得安宁;即使他已经能够自己起来,但每次想方便时他1定要把我妈叫醒,给他把床摇起来,再扶他去方便;邻床的叔叔生性开朗,想与他聊聊天开导他几句,被他吼1句就噎着了。我妈劝他凡事克制点,对人友善些,考虑考虑别人感受,他1句话就堵回去,“你不知道我有病啊!”我听了很生气,要求妈妈以后就看着他,但尽量不要管他,让他自己多动起来,这样才能好得快;如果他再耍脾气,就问问他,是想在医院里呆1辈子还是早点回家。但当着我爸的面,我还是轻声细语地劝导他。双管齐下之后,我爸安静多了。如果不是因为突发的顽固性呃逆延迟了几天,不到半个月就可以出院的。有位陶老先生出电梯门后因踩到1摊水而滑倒,送医后虽然得到了精心及时的治疗,但还是高位截瘫了,除了头之外,几乎全身都不能动。虽然家人逐渐接受了现实,但陶老先生却久久无法面对这个严酷的事实。他的心情开始烦躁,后来,逐渐开始挑剔孩子们和老伴儿。他觉得医院的病号饭吃着不顺口,就要求儿子每天给他送饭,女儿做的都不行,嫌不好吃。于是,每天不管有多忙,儿子1定要准时下班回家先给父母做饭,做好了再送到医院。就这样,儿子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年。类似的刁难还有很多,儿子和女儿都忍了。后来儿子和女儿商量着1块儿出钱,让他住进比较好的养老机构,但被他拒绝了。儿子和女儿1声叹息之后只能继续照顾着他,但儿子和女儿的配偶颇有微词,“这要是赶上我们家老人再病了,咱们这个小家是不是就得垮了?”在网上还看到这样1个故事:尽管时有植物人苏醒和癌症患者战胜病魔等久病在床苦熬出头的报道,但这种成功的几率还是太低。大部分重疾患者要么在床上慢慢煎熬,不知何时是尽头,要么在耗尽家财后最终还是猝然离世,因此,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家人而言,久病在床既是灾难和折磨,更是考验。也正因如此,病人和家人彼此更应相互理解、体谅。首先,家人应当明白,这种打击对病人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哪怕心智再健全再超常的人也难以承受这种变故,所以病人烦躁、发怒、悲观、消沉或者有意挑理、刁难,都应该理解,同时尽最大可能耐心安慰、精心照顾,以缓解病人身心的痛苦,这样才有可能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其次,病人应该懂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患病,除了意外,很多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谁都不欠你的,所以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更没必要怨天尤人,因为于事无补;尤其不能以自己生病为由蛮不讲理、百般刁难。要知道,虽然得病的人是你,但因此而给家人带来的痛苦1点都不比你少;何况,今天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为人知难以言说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家人能克服1切困难尽心尽力照顾自己、想方设法为自己提供最好的治疗,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作为病人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既成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哪怕心里恐惧也得学会面带微笑,不给家人制造更多的压力。只有这样,1切才有可能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5、身染重疾时,是选择苟延残喘还是体面离开在我爸的病情急剧恶化时,我的头脑1片混沌。我感觉看不到丝毫的希望,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我甚至觉得连自己活着都没太大的意思。我还因此突然想,对于上了年纪得了此类大病的人及其家人而言,突然离去1了百了和想方设法延续生命,哪个更有意义。由此涉及到1个真正敏感的话题,不管多大年龄的人,在1旦得了重疾,如果治愈的希望渺茫甚至失去了治疗的意义,而且治疗过程中还伴随着自己和家人身心的无尽痛苦和折磨时,是该选择苟延残喘还是自己决定体面离开,保持人生最后的尊严?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曾经从医多年,她在与几个医生朋友谈起人生最后的路时1致认为,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1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1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后“工业化”地死去。他们因此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后来,她无意在网上看到1份在美国有400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这份文件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等。由此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1件非常重大的事!因此她和朋友于2006年成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倡“尊严死”,希望人们在意识清醒时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然而她的这种想法却因为国人孝道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中国很难推行下去。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从医40多年的刘端祺经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病例。他说,整个医院,他最不愿意去的就是ICU病房,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但他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有时候,刘端祺会直接对1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又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巴金先生享年101岁,他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对他说,每1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表示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1次地说:“我是为你们而活。”“长寿是对我的折磨。”ICU专家席修明说,他不会在ICU走,他要躺在1张干净的床上,1个人也没有,安静地对这个世界说会儿话,然后走,正如1只蚂蚁离开,1片树叶落地。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说:医生永远是无奈的,3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3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3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可数据显示,人1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最后的治疗上。可能恰恰是这最后的治疗,耗尽了1个家庭所有的积蓄和人脉,留下的,则是这个家庭和亲人永难愈合的伤痛。由此我想,尽管我自己还没有亲历过多大的病痛,但我深知哪怕身体的任何1点不适都会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恐慌;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如果所谓的活着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只会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限的痛苦和重压,那么我宁愿自己有能力有勇气选择亲自画上生命的句号,让自己活时洒脱,走得也不那么狼狈,而且还可以尽最大可能护佑健在的亲人,减轻他们经济和身心上的负担,这样他们才能替我在世上继续好好活着。不管何时,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谁是中国养老服务主体力量



2、谁是中国养老服务主体力量

展开全部 浙江在线2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整理)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报告称,中国社会组织进入整体性变革期,社会组织将成为中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 近年来,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降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门槛,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 报告认为,今后1段时期,中国社会组织将进1步向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并成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同时也建议政府应进1步加强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推进养老服务合作,构建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根据各地社会组织发展实践,报告分析,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购买服务、信息公开、声誉、奖励表彰、补助等,尤其是购买服务已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较为完备的政策操作体系,成为运用最为广泛的政策工具之1。 不过,报告也提出,当前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过于倚重购买服务,出现泛化现象,表态性、倡导性政策多,操作性、具体性政策措施少等。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礼强亦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培育仍存在过于倚重购买服务,培育扶持政策工具单1化、碎片化,操作性、具体性政策措施少等问题。 对此,报告建议,我们需切实转变对社会组织的理念和心态,更加重视与社会组织的多方面全方位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社会组织进行整体培育。同时,在街道社区构建综合支持体系和社区服务平台,重视营造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内外生态系统。 中国社会组织进入整体性变革期 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社会组织66.2万个,比上年增长9.2%。 报告分析,2015年是中国社会组织近10年来数量增长较多的1年,其数量已经达到相当大规模,开始步入质量提升和规范发展时代。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出台,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措施日益完善丰富,中国社会组织的外部支持体系正逐步形成。 从中国各地社会组织发展实践来看,法律政策体系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广阔发展空间。而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各类政策工具,则促进和支持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如今,日益丰富完善的社会组织类型,已初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内部生态系统与良性互动的外部生态圈。 【浙江新闻+】 近年年来,浙江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参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提高专业化运营能力。在改革试点推动下,1批创新举措得以实施推广。最明显的是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已形成共识。各地纷纷将新建的公办机构交给社会组织运营。 目前,全省已有113家公办养老机构由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管理,涉及床位约2万余张;已有20%约400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社会组织运营。2017年,我省将继续做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招标统1发布工作,全省力争40%照料中心由社会组织负责运行。

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



3、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

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你知道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吗?现在我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此文篇幅较长,全文8355字,缺乏耐心或不感兴趣者慎入。我爸今年65岁,前段时间突然中风住院。因为家人都在外地,我只好请假到医院照顾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我爸是急性脑梗死,而且是非常关键的脑桥部位。去医院时由我搀扶着他还勉强能走,紧急住院后,他的病情迅速恶化:双腿无力,左手及整个身子左侧慢慢失去知觉,说话越来越含糊;住院第1天下午开始无法正常排泄,第2天就小便失禁了。为了照顾他,我连续两个晚上没有睡觉。入院第2天,从早上6:30到10:30连续4个小时伺侯他排泄再给他擦洗全身换完衣服后,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呢?我似乎开始有点理解了。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孝子,反正我从小到大在父母眼中都很听话。即使爸爸脾气性格有点偏执,但我始终牢记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古训,不仅从来没有指责过他,还要时不时默默为他的不当言行善后。最近两年,爸爸结束了大半辈子在外颠簸的生活回到家里,相处的时间多了,发生磨擦的机会也多了。为了家里的安宁,我开始就1些具体的事给他1些建议,他也难得地每次都认真听取我的建议。尽管听完后好些方面他还依然故我,不过他开始明显地对我产生了信赖。在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在照顾1个小孩,只不过他是我爸,1个非常听话的老小孩。我还要上班,姐弟又远在外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能否1直耐心照顾我爸,我们到底能撑多久。他在医院的每1天对我们彼此都是1种煎熬,所幸随着治疗的深入,他逐渐好转,在住院18天后就病情稳定出院了。与那些长年卧病在床甚至无法动弹的病人及其家属相比,我知道我和我爸都非常幸运。尽管事发突然导致偏瘫、失禁,但住院期间他还能自己吃饭,头脑非常清醒,出院时偏瘫的部位已经逐渐恢复知觉和力气,而且是他自己走出医院的。经历此事后,我决定将自己在医院照顾我爸时对“久病床前无孝子”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写下来,尽管可能历时不长感受不深,但对此事猝不及防的我身心都遭受巨大的打击,希望分享出来能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写作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了类似话题,发现寥寥几篇内容基本雷同,且言之泛泛,不知这个话题非常敏感还是另有他因,不过更加坚定了我写作此文的决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忠”“孝”治国,“孝”是每个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选任人才时的1条重要途径。自古至今,哪怕再不孝的人,也怕别人戳自己脊梁骨骂自己不孝,所以即使装也要装出来,因此中国从来不缺孝子。我认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关键1在“病”,1在“久”,尤其在“久”。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人人皆有可能发病,只要不是大病、恶病,就很少会牵连到不孝这个层面;即使得了大病、恶病,若是根本来不及治疗病人就猝然离世,或是治疗有望、在经济和护理方面没有太大的负担,也不至于将为人子女者逼得背上不孝的骂名。怕就怕不仅得了大病、恶病,而且耗时长、花费大,那么不管有无治疗的意义,也不管家里人多人少、经济宽裕抑或紧张,都有可能生生把人逼得落下不孝的口实。尤其在经济条件日渐改善但生存环境却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得大病、恶性疾病的几率远超过往。如果按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久病床前的不孝子孙比比皆是,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3缄其口罢了。据报道,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5分之

2、全球老年人口的4分之1,比现在美、英、德3个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就有近40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在我国,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已成为第1位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或永久致残。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有吸烟者3.5亿,超重和肥胖者2.4亿,高血压患者2.2亿,血脂异常者2亿,糖尿病人近亿,这些都是卒中的高危人群。此外,恶性肿瘤、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都在致死病因的前十位,这些疾病困扰着很多家庭,也警醒着每个人。任何时代都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可以置身病外,更何况生在这个疾病高发的年代。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也并非只能束手待毙,因为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可防可控的。在这点上,扁鹊3兄弟医术高低和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颇能说明道理:医术最高明的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其次的2哥治病于病情初起时,最低的扁鹊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蔡桓公病在尚无丝毫征兆的腠理时,不仅拒绝扁鹊的好意,还背后讥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等到病入膏肓感觉体痛时,已经回天乏术了,扁鹊只能逃走。遗憾的是,世人往往如蔡桓公般疏于对疾病的防范,等到发作时则悔之晚矣。如果我们在事先有防范疾病的规划、事后有勇于面对和及时调整的积极心态,1定可以大大降低“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概率。那么,如何破解“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困局呢?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医院第1次给爸爸擦洗身子时,我闻到了1股熟悉的味道。2005年中秋节那天,我在老家给爷爷洗澡时,他身上也是这个味。当时我就想,可能人老了身上都难免有这种味道吧。爷爷因病卧床较久,尽管我用心给他剪了头发、刮了胡子、全身洗净后换了干爽衣服,身上还是有味。但那天我给躺在病床上的爸爸细心地擦完身子换好衣服及后来他能下地时在卫生间给他洗澡换衣后突然发现,那股味道没有了。由此我想,人到老年固然会带来1些无法避免令人难以忍受的现象,但若是自己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最起码不至于在卧床不起需要照料时遭亲人嫌弃,更不至于在生活尚能自理时就让人捂鼻皱眉敬而远之。否则,什么时候都容易令人嫌恶。我们都知道,不管健康与否,饮食都有好多禁忌。俗话说病从口入,就是提醒人要忌口,已经患病的人尤其要注意。据我爸说,我爷爷还健在时他就已经有高血压了,但他从来不服药也不忌口,却1直没事,所以他根本不当回事。近两年在家更是如此,米酒、啤酒、白酒轮番上阵,肥肉、猪脚之类的隔3差5,就差没把戒了几十年的烟复吸回去了。搞笑的是,他1边酒肉不断,1边天天服用姐姐专给他买的保健品。在减了几十斤后仍有150多斤体重的他不喜欢运动,经常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玩手机或睡觉。我们劝他戒酒限肉,他却说以前没条件,想吃吃不着,现在有机会要补回来;劝他不要成天坐着,要多走动,他置若罔闻。住院期间有天微信视频时我弟叫他以后别再喝酒吃肥肉了,他1下就痛哭失声;出院回家后我提醒他要懂得爱惜自己,听我说到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动不了而我也拖不动他时那种崩溃和绝望,他瞬间泪如泉涌。前不久,美国癌症协会下属的《肿瘤学年鉴》杂志上发表的1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52%男性癌症患者以及35%女性癌症患者的死亡都归因于可控因素。研究人员首先从国际癌症研究署以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报告中确定了常见的可控致癌因素(包括吸烟、2手烟、饮酒、水果蔬菜摄入不足、体重超重、不运动和致癌感染等),随后又从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获取2013年癌症患者死亡以及新增案例的信息,并获取了这些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的暴露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理论上大部分癌症患者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都说求人不如求己,这个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始终还是自己。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保健等生活习惯,将最大限度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从而降低依赖他人的几率,也就自然能够大大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1旦因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了,也就意味着你的生命质量可能要大打折扣了。

2、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送我爸就医前准备证件时,他突然告诉我,今年的医保因错过时间所以没交,我非常无语;当得知是急性脑梗死,我顿感世界1片灰暗,因为1听病名就足以把人吓晕,何况我对此病1无所知。办好住院手续后医生把我叫去,征询我对治疗方案、用药种类的意见,然后让我在1堆材料上签字,这些不外乎提醒我对我爸的治疗可能存在人财两空的风险以及万1出事免于追究他们的责任。我根本没有考虑和选择的余地,进了医院,只能1切寄望于医生的医术和职业道德。除了照顾我爸和支付治疗费用,其他的我实在无能为力。以前没条件为爸妈购买健康保险,等有条件时爸妈已经超过年龄失去购买的意义了。原本还指望居民医保能报销部分费用,但我爸亲手断绝了这点希望。虽然我有姐弟3人,但收入都不算很高,负担又很重。我不清楚我爸能否痊愈,需要花多少钱,万1治不好或落下后遗症,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想到这些,我忧心如焚。幸好后来打听到可以补缴居民医保费,我第1时间补办了相关手续。我觉得对大多数人而言,导致“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时间之长,也不是精力消耗之多,而是难以承受的治疗费用及其给病人家属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这往往成为压垮孝子的最后1根稻草,因病致贫、因病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例并不鲜见。即使在今天,越来越多崛起的中产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久病”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小觑,更何况仍然难以避免人财两空的局面呢。人们经常说不怕1万,就怕万1。有可能上1刻我们还相信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下1刻就面临不测张皇失措。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点什么,以免在意外来临时束手无策。据称,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法定人群覆盖率超过了90%;医疗保险也已覆盖13亿多人,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1.6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已基本覆盖城镇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同时,我国已经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大多数省份推行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坚持每年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建立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等制度,对老年人出行、就医等实行优先、优惠服务。目前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34岁。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申办低保证、1卡通等有国家政策扶持的证件,每年定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居民医疗保险费。尽管居民医保的缴费额逐年上涨不断引发质疑,但我们要知道这不是针对个人,如果违规收费迟早会得到更正。但若因不满而错过缴费期或断缴,虽然现在政策允许补缴,万1事发还是会或多或少影响自己的利益。1般的住院医保都能报销50%左右,我爸出院结算时因为受补缴时间影响略低于这个额度。而且按国家现行的政策,属于精准扶贫对象的家庭成员得了好些大病只需最高自付10%最低3%,得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出院后还可以申请长期享受医保。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减少了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更使得贫困家庭不至于因病被逼上绝路。此外,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购买作为居民医保补充的商业保险。现在的商业保险种类繁多,而且不少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毕竟,万1得了大病,即使有居民医保,在如今住院动辄几千起、做个手术以万来计算的情形下,自费的部分也不是小数。保险业务员喜欢说:“当重疾来袭,能给几百的是你朋友,能给几千的是你亲戚,能给几万的是你家人,唯有保险,能给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不需要还也不用欠这份人情。”不得不说,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正确理解相关政策并运用好保障工具,就能最大限度地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宁筑起1道坚固的屏障。

3、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我爸是在凌晨紧急住院的,被安排在急诊科病房。我妈从外地赶回来前的几天里,我们父子俩在医院相依为命。住在狭窄拥挤的病房里,忙碌到彻夜不眠,甚至忘记转头看窗外的天空。我爸明显恶化的病情和我外出买饭时看到的阴雨中惨淡的天空,让我的心情极度压抑。不过,我和我爸始终保持了沉默,甚至,在我如夸孩子般夸他能自己移动1点时他脸上还会流露出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笑容。但我知道,我们的心都在滴血,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转到神经内科ICU后,病房大多了,其他设施也好得多。邻床坐在窗口正自己洗脸的叔叔安慰我们说,来了这里就别怕,想开点,他已经第2次中风,来时比我爸的情况还严重,治疗1个星期,现在已经基本痊愈了,医生安排他在第10天出院。听了他的话,我灰暗的心空总算透进了1隙亮光。我妈来到医院后,看到她的那1刻,我和爸爸都像孩子般难以自抑地哭了。这种情况我妈比我见得多,她安慰我爸说,病了就听医生的话,把心放宽些,这样才能好得快。我妈来了后,我的工作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我爸的情况逐渐好转,我们也不再如之前那般紧张害怕。由此想到我的姑姑。她在2006年因身体不适多次治疗不见成效,后来我带她到市医院检查,结果让我觉得有如晴天霹雳---宫颈癌中晚期。当时,医生向我询问姑姑的年龄后叹息1声:“可惜了,这么年轻!”我不敢告诉姑姑检查结果,只是私下告诉了在外打工的表弟,然后安排姑姑住进了肿瘤医院。姑姑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不过她并没太在意,在医院积极配合医生的保守治疗。几个月后出院,再定期回医院复查、化疗。都说她这种情况过不了多少年,但她出院后继续像以前1样料理家务、照顾孙儿、下地干活,说话时仍然嗓门挺大。如今11年过去了,她仍然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至我们都忘了她是1个得过癌症的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1个癌症大国,每年全国癌症死亡人数大约有280万,同时新增癌症病例大约430万。未来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这1数字可能会更大。有的医生说,十个癌症病人中,只有1个是被医生治好的,有两个是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得以治愈的,还有7个则是被吓死的。这不是段子,而是活生生的事实;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对于久病在床的病人和家属而言,保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新闻上报道的被唤醒的植物人和康复的癌症患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病人和家人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生活绝望,也才有可能更快迎来希望的曙光。

4、相互理解与照顾我妈告诉我,同病房的叔叔阿姨都说,每次我在照顾我爸时,他表现得特别安静特别听话,我不在时他又恢复本色了。比如叫他白天不要睡觉,要多下地走动,按医生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但他不太愿意起来,1不留神就睡着了;到了晚上他睡不着,就不停地发出各种声音,搅得其他人不得安宁;即使他已经能够自己起来,但每次想方便时他1定要把我妈叫醒,给他把床摇起来,再扶他去方便;邻床的叔叔生性开朗,想与他聊聊天开导他几句,被他吼1句就噎着了。我妈劝他凡事克制点,对人友善些,考虑考虑别人感受,他1句话就堵回去,“你不知道我有病啊!”我听了很生气,要求妈妈以后就看着他,但尽量不要管他,让他自己多动起来,这样才能好得快;如果他再耍脾气,就问问他,是想在医院里呆1辈子还是早点回家。但当着我爸的面,我还是轻声细语地劝导他。双管齐下之后,我爸安静多了。如果不是因为突发的顽固性呃逆延迟了几天,不到半个月就可以出院的。有位陶老先生出电梯门后因踩到1摊水而滑倒,送医后虽然得到了精心及时的治疗,但还是高位截瘫了,除了头之外,几乎全身都不能动。虽然家人逐渐接受了现实,但陶老先生却久久无法面对这个严酷的事实。他的心情开始烦躁,后来,逐渐开始挑剔孩子们和老伴儿。他觉得医院的病号饭吃着不顺口,就要求儿子每天给他送饭,女儿做的都不行,嫌不好吃。于是,每天不管有多忙,儿子1定要准时下班回家先给父母做饭,做好了再送到医院。就这样,儿子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年。类似的刁难还有很多,儿子和女儿都忍了。后来儿子和女儿商量着1块儿出钱,让他住进比较好的养老机构,但被他拒绝了。儿子和女儿1声叹息之后只能继续照顾着他,但儿子和女儿的配偶颇有微词,“这要是赶上我们家老人再病了,咱们这个小家是不是就得垮了?”在网上还看到这样1个故事:尽管时有植物人苏醒和癌症患者战胜病魔等久病在床苦熬出头的报道,但这种成功的几率还是太低。大部分重疾患者要么在床上慢慢煎熬,不知何时是尽头,要么在耗尽家财后最终还是猝然离世,因此,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家人而言,久病在床既是灾难和折磨,更是考验。也正因如此,病人和家人彼此更应相互理解、体谅。首先,家人应当明白,这种打击对病人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哪怕心智再健全再超常的人也难以承受这种变故,所以病人烦躁、发怒、悲观、消沉或者有意挑理、刁难,都应该理解,同时尽最大可能耐心安慰、精心照顾,以缓解病人身心的痛苦,这样才有可能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其次,病人应该懂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患病,除了意外,很多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谁都不欠你的,所以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更没必要怨天尤人,因为于事无补;尤其不能以自己生病为由蛮不讲理、百般刁难。要知道,虽然得病的人是你,但因此而给家人带来的痛苦1点都不比你少;何况,今天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为人知难以言说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家人能克服1切困难尽心尽力照顾自己、想方设法为自己提供最好的治疗,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作为病人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既成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哪怕心里恐惧也得学会面带微笑,不给家人制造更多的压力。只有这样,1切才有可能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5、身染重疾时,是选择苟延残喘还是体面离开在我爸的病情急剧恶化时,我的头脑1片混沌。我感觉看不到丝毫的希望,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我甚至觉得连自己活着都没太大的意思。我还因此突然想,对于上了年纪得了此类大病的人及其家人而言,突然离去1了百了和想方设法延续生命,哪个更有意义。由此涉及到1个真正敏感的话题,不管多大年龄的人,在1旦得了重疾,如果治愈的希望渺茫甚至失去了治疗的意义,而且治疗过程中还伴随着自己和家人身心的无尽痛苦和折磨时,是该选择苟延残喘还是自己决定体面离开,保持人生最后的尊严?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曾经从医多年,她在与几个医生朋友谈起人生最后的路时1致认为,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1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1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后“工业化”地死去。他们因此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后来,她无意在网上看到1份在美国有400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这份文件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等。由此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1件非常重大的事!因此她和朋友于2006年成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倡“尊严死”,希望人们在意识清醒时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然而她的这种想法却因为国人孝道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中国很难推行下去。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从医40多年的刘端祺经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病例。他说,整个医院,他最不愿意去的就是ICU病房,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但他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有时候,刘端祺会直接对1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又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巴金先生享年101岁,他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对他说,每1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表示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1次地说:“我是为你们而活。”“长寿是对我的折磨。”ICU专家席修明说,他不会在ICU走,他要躺在1张干净的床上,1个人也没有,安静地对这个世界说会儿话,然后走,正如1只蚂蚁离开,1片树叶落地。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说:医生永远是无奈的,3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3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3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可数据显示,人1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最后的治疗上。可能恰恰是这最后的治疗,耗尽了1个家庭所有的积蓄和人脉,留下的,则是这个家庭和亲人永难愈合的伤痛。由此我想,尽管我自己还没有亲历过多大的病痛,但我深知哪怕身体的任何1点不适都会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恐慌;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如果所谓的活着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只会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限的痛苦和重压,那么我宁愿自己有能力有勇气选择亲自画上生命的句号,让自己活时洒脱,走得也不那么狼狈,而且还可以尽最大可能护佑健在的亲人,减轻他们经济和身心上的负担,这样他们才能替我在世上继续好好活着。不管何时,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武汉地铁10号线还修吗?



4、武汉地铁10号线还修吗?

为什么以色列的医养结合领域,成为中国养老产业资本



5、为什么以色列的医养结合领域,成为中国养老产业资本

谁是中国养老服务主体力量



6、谁是中国养老服务主体力量

浙江在线2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整理)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报告称,中国社会组织进入整体性变革期,社会组织将成为中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 近年来,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降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门槛,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 报告认为,今后1段时期,中国社会组织将进1步向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并成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同时也建议政府应进1步加强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推进养老服务合作,构建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根据各地社会组织发展实践,报告分析,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购买服务、信息公开、声誉、奖励表彰、补助等,尤其是购买服务已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较为完备的政策操作体系,成为运用最为广泛的政策工具之1。 不过,报告也提出,当前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过于倚重购买服务,出现泛化现象,表态性、倡导性政策多,操作性、具体性政策措施少等。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礼强亦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培育仍存在过于倚重购买服务,培育扶持政策工具单1化、碎片化,操作性、具体性政策措施少等问题。 对此,报告建议,我们需切实转变对社会组织的理念和心态,更加重视与社会组织的多方面全方位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社会组织进行整体培育。同时,在街道社区构建综合支持体系和社区服务平台,重视营造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内外生态系统。 中国社会组织进入整体性变革期 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社会组织66.2万个,比上年增长9.2%。 报告分析,2015年是中国社会组织近10年来数量增长较多的1年,其数量已经达到相当大规模,开始步入质量提升和规范发展时代。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出台,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措施日益完善丰富,中国社会组织的外部支持体系正逐步形成。 从中国各地社会组织发展实践来看,法律政策体系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广阔发展空间。而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各类政策工具,则促进和支持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如今,日益丰富完善的社会组织类型,已初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内部生态系统与良性互动的外部生态圈。 【浙江新闻+】 近年年来,浙江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参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提高专业化运营能力。在改革试点推动下,1批创新举措得以实施推广。最明显的是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已形成共识。各地纷纷将新建的公办机构交给社会组织运营。 目前,全省已有113家公办养老机构由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管理,涉及床位约2万余张;已有20%约400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社会组织运营。2017年,我省将继续做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招标统1发布工作,全省力争40%照料中心由社会组织负责运行。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