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养老机构与事业养老机构的区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义

民办养老机构与事业养老机构的区别



1、民办养老机构与事业养老机构的区别

1.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资金投入不足,自身特殊性常被忽视 。 其次,“身份”困境制约发展: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虽然从理论上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却意味着投资者实际上难以融资,不能进行分红,甚至连自己投资建设的都不能归自己。提供的服务层次比较低: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护理、照料为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第3,管理不够规范。这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虽然都建有1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第4,1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2000年国务院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创造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良好条件,并提出应在用地和税收优惠、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收费等6个方面给予扶持,但由于有关部门没有相应制订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实际执行中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2.事业养老机构是指专政府民政部门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按照《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建设的各类养老机构,内设有无障碍设施,具有设施齐全、舒适的居住房舍,有单人间、双人间和3人、4人间供老年人选择,为入住老年人提供24小时服务。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实施持证上岗,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爱心、细心、耐心的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养老机构尊重、关心、爱护住养人员,严禁虐待、歧视住养人员及损害住养人员身心健康的行为,切实保障住养人员的合法权益。 “十5”期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事业养老服务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养老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得到鼓励,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以上海市为例,截止2005年底,经市、区县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养老机构共有474家。其中,市、区县级养老机构29家,街道(乡镇)级养老机构214家,社会办养老机构231家。养老床位数49529张。其中,市、区县级机构养老床位数6288张,街道(乡镇)级机构养老床位数17674张,社会办养老床位数25567张。



2、发展养老事业的意义

发展养老事业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提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1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老年人口的规模正不断增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亿,占总人口的12%,按照国际惯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经济发达的结果,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这对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社会稳定等都将带来巨大挑战,必然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1段时间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就加快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 养老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从老年人自身来看,发展养老事业是改善民生的需要。目前我国老年人受到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吃穿住行都存在不同程度困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更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家庭来看,发展养老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由于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了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使“421”结构式的家庭日益增多,独生子女普遍面临巨大的赡养压力,家庭物质和精神压力之大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维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可以减轻家庭压力负担,促进家庭和睦以至社会和谐稳定。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发展养老事业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养老事业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1体的综合性产业,也是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发展的好可起到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对老年人个人、家庭、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建议中央进1步加强对养老事业的领导,作为重大工程来抓,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养老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养老事业发展。

2、大力发展机构养老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模式,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仅仅依靠居家养老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类机构养老事业势在必行。要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各方面不同的需求,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解决1些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农村“5保”、城市“3无”人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等,这是公办养老机构的主要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福利型养老机构——主要为那些既不是救助型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无力支付市场型养老机构服务的普通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市场型养老机构——主要满足有较高支付能力群体的养老需求,这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另外,养老机构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经济及身体状况,要突出重点人群,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服务体系。

3、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养老事业。但在我国由于思想认识和政策扶持上的不到位,造成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存在诸多体制和政策限制,使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事业的热情不高,即使已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经营运转也很困难。建议国家要从宏观战略上明确民办养老机构性质、地位和作用,把民办养老机构定性为营利性的养老产业,从根本上打破民间力量投资养老事业的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鼓励民办养老机构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养老事业加快发展。

4、加大养老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国家和地方都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好养老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设立好养老事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切实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投入、用地保障、创新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在财政投入上,中央到省、市、县都要加大投入,并形成长期投入机制。 从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我们还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适时调整我国的人口政策,这不仅是发展养老事业的需求,也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3、国家重视养老的意义

法律分析:我国政府重视发展养老事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2、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3、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重视养老事业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促进社会和谐;

4、有利于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切身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法律依据:《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党的十8大以来,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等政策措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总的看,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尚未有效满足。按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部署,为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强化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4、政府对社工重视吗

3月12日晚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这是继2018年之后,时隔两年,“社会工作”1词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社会工作为何再被提及?社会工作将迎来什么发展新机遇?置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板块,社会工作该如何作为?南都记者邀请到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段鹏飞带来解读。段鹏飞长期耕耘在社会工作领域,见证了广州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广州海珠区沙园街长者日托中心,社工为社区老人提供中医理疗服务。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重视程度得到提升 从“支持、促进”到“大力发展” 2015年,“社会工作”1次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持续4年。其前后表述有所不同,透露出了对社会工作不同的定位和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段鹏飞首先认为,这次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表述与以往相比,其表述折射出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 2015年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均使用了“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或“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之类的表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重提社会工作,且使用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表述,显然表明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给出了明确信号就是社会工作要大力发展。“这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定位更重要 促进社会文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机制 重提社会工作的同时,从社会工作在报告中的位置也能看出其被赋予的定位和作用。 不仅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还将其放在“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发展”前面。段鹏飞认为,“其说明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要,是促进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发展的重要因素。” 换言之,“这样的表述阐明社会工作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后面这4个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标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社会工作”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来提。段鹏飞认为,说明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有定位和期待。“这个定位就是社会工作是促进社会治理的政策选项,是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或机制。而期待就是,国家希望社会工作能发挥促进社会治理的功能,社会工作者能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 广州2.4万社工每年服务人数超400万人次 “十45”期间面临新任务、新课题 近年来,广州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发展,不仅在财力上大力投入支持,还率先启动社会工作服务立法,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社工服务的综合立法。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超2.4万人,登记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330多家。广州社工每年服务的市民人数超400万人次,其中每年服务的困境人群超过7万,培育的志愿者超过4万人,整合链接的社会物资和资金超过5000万元,化解的社区公共问题超过400个。 广州率先贯彻落实“党建引领”方针,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党组织建设建立社会工作行业党委,夯实了党引领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基础;率先实施“社工+”战略,将社会工作服务拓宽至全市民政、司法、禁毒、医务等20多个服务领域,使社会工作服务实现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立体式发展,更是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站对全市城乡街镇实现了全覆盖,构建了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当前,广州社工已在民生兜底、社会救助、社区养老、公共应急、公益慈善、志愿者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广州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疫情防控期间,广州社工电话访问困境群体。通讯员 廖培金供图 段鹏飞表示,着眼未来,“十45”规划提出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健康中国、养老服务”等重大战略部署,广大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广州社工应积极对接新时期国家的大方针、大战略,主动在助力乡村建设、社区健康、就业服务、儿童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担当作为,在这些领域广州社工仍有广阔的前景和机会,将大有可为。” 3月12日植树节,广州市巾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社工及志愿者到乡村种树,助力乡村振兴。通讯员 汪邹岚供图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



5、民办养老机构与事业养老机构的区别

1.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资金投入不足,自身特殊性常被忽视 。 其次,“身份”困境制约发展: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虽然从理论上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却意味着投资者实际上难以融资,不能进行分红,甚至连自己投资建设的都不能归自己。提供的服务层次比较低: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护理、照料为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第3,管理不够规范。这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虽然都建有1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第4,1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2000年国务院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创造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良好条件,并提出应在用地和税收优惠、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收费等6个方面给予扶持,但由于有关部门没有相应制订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实际执行中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2.事业养老机构是指专政府民政部门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按照《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建设的各类养老机构,内设有无障碍设施,具有设施齐全、舒适的居住房舍,有单人间、双人间和3人、4人间供老年人选择,为入住老年人提供24小时服务。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实施持证上岗,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爱心、细心、耐心的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养老机构尊重、关心、爱护住养人员,严禁虐待、歧视住养人员及损害住养人员身心健康的行为,切实保障住养人员的合法权益。 “十5”期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事业养老服务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养老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得到鼓励,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以上海市为例,截止2005年底,经市、区县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养老机构共有474家。其中,市、区县级养老机构29家,街道(乡镇)级养老机构214家,社会办养老机构231家。养老床位数49529张。其中,市、区县级机构养老床位数6288张,街道(乡镇)级机构养老床位数17674张,社会办养老床位数25567张。



6、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依据

相似内容
更多>